31
2022-03内蒙古作家创作研究基地为第四批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该基地以当代内蒙古多民族作家文学文化实践为研究对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内蒙古作家创作研究基地负责人为额尔很巴雅尔教授,首席专家为崔荣教授。
31
2022-03为奖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果的单位和个人,发挥优秀成果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和研究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按照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做好 2022 年自治区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有关要求,学校组织开展了 2022 年内蒙古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在各单位、各部门积极申报的基础上,经学校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办公室资格审查、专家组评审、网上公示等程序,共评选出 2022 年内蒙古大学高等教育
31
2022-03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我院“新闻学专业虚拟教研室”成功入选。虚拟教研室是信息化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重要探索。教研室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突破时空限制,创新教研形态,加强教学研究,共建优质资源,积极开展常态化教师培训。 “新闻学专业虚拟教研室”为专业建设类教研室,由我院张丽萍教授牵头组建,共22名成员。教研室成员
31
2022-03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本会定名为内蒙古大学校友会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校友分会。 第二条 本分会为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校友自愿联合、隶属于内蒙古大学校友会,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是群众性社会团体,统筹、组织和开展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校友工作。 第三条 本会的宗旨是:加强学院与海内外校友之间、海内外校友彼此之间的联系和情谊,促进教育、科研和文化各方面的交流;弘扬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31
2022-03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前身是内蒙古大学汉语系,从1957年设立至今,已为内蒙古自治区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近2万名各类高级人才。广大校友不仅以自己优良的思想品质、深厚的理论功底、扎实的业务素质在各自岗位上励精图治、施展才华,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母校赢得了荣誉。校友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和巨大财富,是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集中体现,是促进学校建设与发展最可依靠的力量。 文学与新闻
29
2022-03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新文科建设,培养卓越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加强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共用,我院与中央民族大学等20余所高校共同开展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校“共上一堂马新观课”暨“新闻传播大讲堂”学习报告评比活动。活动收到近200份学习报告,经评审委员会独立评审并合议,共评选出一等奖10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30篇。我院新闻系
28
2022-03为传播普及空间科学知识,激发广大学生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我院于3月23日组织各年级学生观看中国空间站开讲的“天宫课堂”第二课。 此次课堂由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进行授课,我院学生积极收看。本次太空授课活动采取太空与陆地对话方式推进,航天员演示在太空中的奇妙物理现象并科普太空科学知识。 2018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杨文娜 中国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
26
2022-031.学术简介: 唐小祥,1990年生,湖南邵阳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目前供职于内蒙古大学,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研究与批评工作,近年关注领域为改革文学、九十年代文学、新时代中华多民族文学的边疆写作等;迄今已在《文学评论》《文艺争鸣》《当代文坛》《中国文学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曾获中国作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文艺评论奖等奖项
26
2022-033月19日下午3:00,我院通过腾讯会议在线上开展优秀毕业生就业分享会,邀请侯敏学姐为同学们分享考研以及就业的相关经验。分享会由我院团总支副书记任文秀老师主持,2019级全体本科生参加会议。 侯敏学姐2019年硕士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先后在马来西亚、广东等地任教,教学经验丰富,目前就职于大连。 学姐以自己本科中的学习经历为例,为大家分析了考研的目标选择,分享了自己的考研备考方法
25
2022-031.个人简介: 鄢冬,(1987—),男,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在站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二级文艺评论。出版专著《现代汉语诗歌的空间意义》(上海三联书店),参编两部,主持省级课题两项,在《文艺理论研究》《当代文坛》《民族文学研究》《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民族报》《中华读书报》《中国妇女报》及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国内重要杂志报刊发表论文及评论近
22
2022-031.个人简介: 康馨,女,汉族,内蒙古包头人,中共党员。2014年和2017年6月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分别获得文学学士与硕士学位;2021年6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得文学博士学位;2021年9月起任教于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与思想史研究、左翼文学与文化研究、诗歌叙述学研究。 2.主持或参与项目: 1、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立项:普世
22
2022-03(一)预期目标 1.学科发展预期目标 平台将很快完成相应学科布局,达到学科体系完备,跨学科协同创新研究真正实现;进一步清晰平台定位,完善学科队伍建设,在文学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方面达到国内领先。实现研究环境的提升明显,在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文化教育、研究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并具有较高水平和明显优势。 2.创新团队建设预期目标 依托平台完成创新团队建设,发挥学科带头人作用,出现4-5 名
22
2022-031.个人简介: 黄肖嘉,女,汉族,河北保定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博士,现为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研究领域主要为中西比较文学,中西比较诗学,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 2.代表性论文: 《试论卡夫卡小说<变形记>中的弗洛伊德主义》,《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第4期。 《类型与情节:“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意识形态弹性书写策略》,《当代
21
2022-031.个人简介: 白叶茹,讲师,博士学位,内蒙古大学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2.代表性论文: 《原型式意象--论新时期蒙古族汉语散文的审美取向》,内蒙古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 《蒙古文网络文学的创作倾向以及受众的反应》,内蒙古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象征式意象--论新时期蒙古族汉语散文的审美取向》,内蒙古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
21
2022-032022年3月19日上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2届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报告会以腾讯会议为平台在线上举行。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原政文部主任汤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宁波记者站原站长焦健、光明日报内蒙古记者站站长高平、内蒙古日报社媒体融合部主任郝斌四位校外导师与张丽萍副院长、刘寒娥主任等八位校内导师担任答辩评委。报告会上,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实践成果,并对评委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答辩
共有 2,951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197 页 当前第 58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