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第十二届新闻史论青年论坛暨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年会顺利举行

作者:图片:刘研、张弛、梁婷、邬晴、罗雨璇、白莉、戴雨萌 文字:赵竞学、梁婷、张驰 审核:张丽萍、塔娜发布时间:2025-07-06浏览次数:

2025年7月5日,第十二届新闻史论青年论坛暨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年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与内蒙古大学联合主办,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承办,以“中国新闻传播史论研究的全球视野与本土意识”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及研究机构的新闻传播领域专家学者,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百余名代表参加,共同探讨新闻史论研究的前沿议题与发展方向。



会议开幕式由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米彦青主持。内蒙古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达胡白乙拉,北大新闻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先后致辞。达胡白乙拉在致辞中表达了对与会学者的欢迎与感谢。他提到北京大学与内蒙古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北京大学在各个历史时期均给予内蒙古大学大力支持,并通过多项合作项目为内蒙古大学输送大量优质人才。他希望以本次学术会议为新的起点,进一步深化两校在学科建设、科研平台共建、人才联合培养等领域的战略合作,共同推动内蒙古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开创校际合作新局面。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对内蒙古大学作为主办方提供的周到会务支持表示感谢。他在发言中强调,在系统梳理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历程时,应当秉持“全球视野、本土实践”的研究理念,既要立足中国实际,深入挖掘本土新闻传播的独特价值和发展路径,又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促进跨文明对话,实现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这一学术视角的建立,对于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达胡白乙拉致辞



陈刚致辞



陈刚代表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向内蒙古大学赠送了“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学术文库”丛书。


主旨发言环节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秘书长陈开和主持,多位学者作学术报告。

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执行会长、北京大学教授程曼丽在发言中深刻指出,“守正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坚守的重大原则。她强调,在国际传播体系改革的进程中,也必须在守正中把稳方向、在创新中谋求发展,最终实现国际传播理论体系、实践路径和体制机制的全方位创新突破,构建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传播新格局。



程曼丽发言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陈昌凤从学科前沿视角出发,深刻阐述了数智时代新闻史研究的转型路径。她强调,面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新闻史研究需要系统性重构:在夯实新闻数据库、知识图谱和数字档案平台等数据基础设施的同时,着力培养兼具数据思维与新闻传播理论素养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建立高校、媒体、研究机构与技术企业多方协同的创新生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更要秉持开放共享的理念,加强国际学术对话与资源互通,共同推进全球新闻史研究在数字时代的创新发展。



陈昌凤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王润泽在报告中深刻揭示了新闻学知识体系创新的实践转向路径。她强调,从“新闻实践史”向“实践新闻学”的范式转型,不仅为破解当前新闻学理论解释力不足的困境提供了突破口,更通过扎根实践的研究路径,有效激活了新闻理论、新闻史与新闻业务的学术生产力,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推动着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王润泽发言


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主任赵月枝在演讲中指出,中国新闻传播学正处于理论创新的关键时期。她强调,在“文明互鉴”和“两个结合”重要思想指引下,构建具有主体性的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必须立足中国新闻实践的特殊性:既要从学理层面确立中国共产党作为新闻事业领导核心的重要地位,突破西方理论范式束缚;又需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以此作为审视当代中国传播现象的理论基点。



赵月枝发言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丽萍通过对抗战时期边疆报刊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复杂机理。她提出,报刊作为情绪与记忆载体,以文化符号的系统编码、集体记忆的话语重构以及历史创伤与现实抗争的情感共振完成情感认同。其中,“情绪-记忆”框架作为关键的心理动力机制,在贯通历史经验与当代认同之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纽带作用,为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张丽萍发言


学术对谈环节,日本龙谷大学名誉教授、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导师兼副会长卓南生,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导师兼副会长吴廷俊,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彭家发作为学术对谈人,先后围绕国际化、信息化与智能化背景下的新闻教育与挑战,中国新闻史教材发展与改革探讨,新闻学与智能技术在新时代的发展与挑战发表见解,进一步推动了学术观点的碰撞与交流,从借鉴国际经验、重构教材体系、平衡人机协同等几个维度形成学术对话。



卓南生发言



吴廷俊发言



彭家发发言


在本次年会的青年视点环节,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新闻史论师资特训班毕业学员阳美燕聚焦“问题意识”,强调问题意识是学术研究的起点,新闻史研究需关注基础问题,探索新的理论框架。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李杰琼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中国新闻传播史论教学的守正创新,认为教学需激活历史叙事中的规律和精神,赋予学生洞察现实和指导实践的能力。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新闻史论师资特训班毕业学员陈娜提出地方史研究的空间转向,以工人文化宫为例,阐述空间作为意识形态传播载体的作用,强调口述史方法能挖掘空间背后的关系和记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张慧瑜分析基层传播的“根据地”属性,指出革命时期根据地基层传播构建了“硬网络”和“软网络”,推动信息流动和社会关系重构。



主持人刘扬



阳美燕发言



李杰琼发言



陈娜发言



张慧瑜发言


分论坛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分别就“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历史脉络”“基层传播的流动性与社会改造”“新闻史论研究的视野突破与问题意识”“现代新闻实践的思想光谱与社会影响”“中华民族文化传播与对外话语体系构建”和“媒介镜像中的多维图景与言论表达”等六大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学者们围绕主题进行发言和交流,大家各抒己见,共同探索新闻传播史论研究的前沿问题。



分论坛一



分论坛二



分论坛三



分论坛四



分论坛五



分论坛六 


本次会议还设置了三组青年学子专场。各位青年学子积极展示研究成果,研究涵盖历史叙事、文化传播、跨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这些研究展现了青年学子对新闻传播史论研究的热情与探索精神,为学术界带来新的思考与活力。



青年学子论坛第一场



青年学子论坛第二场



青年学子论坛第三场


研讨总结暨研讨会闭幕式由陈开和教授主持。程曼丽教授代表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发言,她回顾了本次论坛围绕“中国新闻传播社会研究的全球视野及本土意识”主题展开的深入讨论,指出论坛通过多场主旨发言和分论坛研讨,充分展现了新闻传播研究的多元视角与创新路径。她特别提到青年学者们在研究中体现出的扎实史料基础与敏锐问题意识,认为这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她也强调了在新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研究应进一步聚焦现实需求,以全球视野和本土意识的融合推动学科发展,为国家文化传播和社会进步提供理论支持。

最后,2026年会联合主办方——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马庆副教授、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何国梅副教授共同向全国新闻传播学者发出下一次研讨邀请。随着承办方接力棒的传递,学术对话将在武汉继续深化,为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守正创新注入新的动能。



经过为期一天的交流讨论,“第十二届新闻史论青年论坛暨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年会”圆满结束。本次论坛为中国新闻传播史论研究的全球视野与本土意识搭建交流平台,新视角与新方法并呈,为中国新闻传播史论研究贡献了更多新的智慧与思考。

内大主页 |  内大新闻网 |  内大招生网 |  内大就业信息网 |  内大研究生院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内蒙古社科规划网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锡林郭勒南路49号

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蒙ICP16002391号-1

内大文新

IMU青春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