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我院师生探路交通一线: 校企共育实践之花 四力课堂绽放青春光彩

作者:文字 纪欣 邬晴 审核:张丽萍发布时间:2025-07-07浏览次数:

7 月 2 日,我院新闻系师生走进内蒙古交通集团乌兰察布分公司,以 “政产学研融合 + 生态实践 + 沉浸式调研”三位一体的模式,开启了一场兼具专业深度与社会温度的实践教学之旅。

校企签约筑平台:双向赋能构建人才培育新生态

上午 9 时许,师生团队首先抵达乌兰察布路网监测中心。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学生们通过三维可视化系统直观了解乌兰察布 “六横六纵” 路网格局及连接京津冀、辐射蒙俄的区位优势。随后,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与内蒙古交通集团乌兰察布分公司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正式挂牌 “政产学研基地”。


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挂牌建立“政产学研基地”


此次合作构建了 “人才共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的协同发展平台:对高校而言,实践基地为新闻学子提供了从理论到实操的转化场景;对企业而言,高校智力支持为交通服务数字化转型注入动能。乌兰察布分公司负责人表示:“这是跨界协同的创新尝试,将推动交通行业服务升级与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双向赋能。”


商讨基地共建事项


党建引领植新绿:合作林里厚植生态与初心

“共筑合作林,守护一片绿” 联合党建活动在集宁南收费所展开。师生与收费所工作人员分组协作,完成培土围堰、扶苗定植、浇水灌溉等工序,30 余株樟子松在园区内扎根挺立。“挖坑时要注意树坑深度,这和新闻采访打基础一样,根基稳才能枝繁叶茂。” 带队教师以劳动实践为喻,将党建工作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共植“合作林”


活动既践行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展理念,更以 “植树育人” 的形式强化党组织凝聚力。刘研老师表示:“亲手种下的不仅是树苗,更是新闻工作者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初心。”


共植“合作林”


共植“合作林”


沉浸调研触一线:收费所里读懂平凡岗位的担当

午后,师生兵分两路展开深度调研。

京新线小组走进集宁南收费所,参观全国总工会 “职工书屋” 示范点、母婴室人文设施,重点了解雷锋展室与司乘休息室的服务细节。工作人员现场演示车牌识别、应急处理等操作流程,“面对司乘情绪波动时,微笑服务是化解矛盾的‘金钥匙’”,收费员李娜的分享让学生们体会到服务行业的专业与温度。在兴和南收费所,师生们被 “苏木山精神” 打动 —— 上世纪 50 年代,19 岁的董鸿儒带领各族群众绿化荒山的事迹,如今转化为收费所 “拼搏奉献、服务群众” 的行动指南。


学生在现场采访


京藏线小组探访集宁东收费所,这里作为乌兰察布 “美丽东大门”,以 “监控中枢 + 助农直播 + 新媒体矩阵” 的创新模式令人耳目一新。监控室里,实时车流数据跳动显示路网运行状态;办公区的直播角里,工作人员通过抖音账号(粉丝 5 万,获赞 21.4 万)推送路况信息,助销当地农特产品。学生们还体验了车道收费全流程,目睹工作人员以标准手势、微笑服务应对日均千辆次车流的专业素养。


采访现场


实践课堂炼 “四力”:脚力丈量一线 笔力书写担当

在兴和服务区 “雷锋驿站”,24 小时公益应急住房、便民咨询台等细节,让师生们见证 “北疆八千里 亮丽雷锋线” 的服务内涵。调研中,学生们化身 “记者” 与 “摄影师”,围绕交通运营模式、新媒体发展策略等议题展开采访,累计拍摄素材 300 余分钟,记录调研笔记万余字。

“从选题策划到镜头捕捉,这次实践让‘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不再是抽象概念。” 邢渊渊老师总结道,“当学生用镜头记录收费员的微笑、用文字讲述治沙人的坚守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已在实践中生根。”

此次活动将高校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不仅为校企协同育人树立典范,更让新闻学子在触摸时代脉搏中明确使命:以脚下泥土滋养笔端温度,用 “四力” 实践书写新时代的新闻担当。


合影


内大主页 |  内大新闻网 |  内大招生网 |  内大就业信息网 |  内大研究生院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内蒙古社科规划网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锡林郭勒南路49号

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蒙ICP16002391号-1

内大文新

IMU青春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