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诗 ”词语的跨语境运用、“物质性 ”对语义的反哺以及“矛盾修辞法”,是欧阳江河 1990 年代诗歌意义 生成的三个典型机制 。诗人将“非诗 ”领域的词语,及其可能涵括的意义向度移植并填充到诗中,再借助更注重过程、更具敞开性的“叙述 ”行为,实现了词汇的扩展与意义领地的扩张;“非诗 ”领域词语入诗之后,诗人在“词物同向 ”和“词物异向”,即词与其指称物的意义指向一致与相异两个维度,将“词 ”与“物 ”勾连,完成了“物质性 ”对语义 的反哺与填充,其意义走向变得不确定,也加大了理解与阐释的难度;被“物质性 ”填充的语义,借助“矛盾修辞法 ”有效表意 。诗人通过“ 自反 ”与“它反 ”两种表意方式,以及“语义悖论 ”和“语境悖论 ”两个表意层次,增强了词语面 对现实的言说效力 。这三个意义生成机制构成了欧阳江河“90 年代诗歌 ”的整体语言样态,彰显了现代汉语诗歌的写作难度,带来了语义的多元与繁复,同时也致使欧阳江河的诗歌变成“失心的写作”,产生了“词生词 ”的问题。
关键词:欧阳江河;1990 年代诗歌;意义生成机制
分类号:I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310(2023)04–00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