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学人及研究方向 >> 正文

研究方向2022-06-22    

七十年来内蒙古各民族作家创作的诗歌,十七年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戏剧,以及新时期以来对民族根脉追寻的写作潮流中,无不在思想蕴含上心向祖国,在文学技法上与文坛主潮内在共振,同时又为当代文坛提供了新的题材类型和极具创造性的表现手法,这构成了中心研究的主要内容。本中心研究方向为 1947 年以来当代内蒙古各民族作家文学创作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以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具体分为以下几个维度: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代内蒙古文学中的审美表达研究。


该方向主要研究当代内蒙古小说、诗歌、散文及戏剧创作中强烈集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表现形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蒙古族诗歌中的存在向度、美学风格、诗艺实现路径,有着意味深长的丰富性。崔荣教授2020 年 6 月发表的论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代蒙古族诗歌的诗意中轴》是国内学界最早关注少数民族诗歌当中的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成果,发研究先声。同样,《中国当代萨满题材小说的多元意识和独异风格》(2017)也首次以“萨满小说”这一概念标识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作家在小说写作方面的独创性。


内蒙古诗歌是内蒙古文学中的一支劲旅。因此平台以内蒙古诗歌研究为研究主线,以十年之力推出一批研究成果和研究人员。这些年成果尤其卓著。《达斡尔族文人诗歌的知性特征》(2013)《达斡尔族诗歌中“扎恩达勒”“鲁日格勒”意象的文化内涵》(2016)《历史、草原与多民族诗人——当代内蒙古诗歌的几个关键词》(2018)《美学冲击与心灵召唤——内蒙古当代生态诗歌价值重估》(2019)《草原诗学:七十年内蒙古诗歌特质论》(2019)《论草原诗歌的写作方向》(2020)等系列论文的发表表明平台研究团队对于草原诗歌的研究已近进入学术增长期。崔荣教授以《达斡尔族诗歌研究》(2012)一书在学界最早对达斡尔族各个历史时期的诗歌创作进行全面、系统、精准的评价。发表在《民族文学研究》的《内蒙古三少民族女作家文学主题研究》等代表作均已成为相关研究的重要参考论文。其他多项成果,如发表在《光明日报》《内蒙古大学学报》等重要报刊上的内蒙古诗歌研究的系列论文用“草原诗学”概括七十年来的当代内蒙古诗歌的总体趋向,用“风雨中生长的草原诗歌”概括当代内蒙古诗歌的历史发展进程和诗艺贡献,其研究工作有效地拓展了相应学术研究空间,加深了学界对内蒙古当代文学特性与价值的认识。


2.内蒙古文学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诗学经验研究。


七十余年来内蒙古各民族作家在文学实践中探索出的表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诗艺经验异常珍贵,以文学经验研究为切口,寻找内蒙古文学作为地方文学、民族文学参与建构当代文学的地方路径与民族化特征。内蒙古作家创作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是探究文化文学创造性转化的极佳样本,具有极大的学术研究空间和可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代内蒙古文学创作中有悠久历史并积淀了成功的文学经验和文学教育经验基地研究人员已经对此问题有较为广泛的调查研究。依托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民族文化研究工程特别项目《鄂伦春族文学概论》,超越一般的文学史著述而对鄂伦春族文学的本质性特征及其文学文化关联进行整体性把握。2020年 9 月崔荣教授出版的《内蒙古作家访谈录》显示,自治区成立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当代内蒙古重要作家的自觉追求,文学事实和调查研究本身构成坚实的研究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是文学教育的红线。如果说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文学教育以国际化为特点,内蒙古大学自觉进入国内文学教育版图,提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学教育的地方经验和民族经验。


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野中的当代内蒙古文学思潮研究。


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线索,阐释文化交融中的当代内蒙古文学发生发展的内在依据及理论。内蒙古文学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形象鲜明,文化特色独具,持续展现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文学传承赓续的创新性发展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地区文学、民族文学创作领域的成功实践,显示出“多”与“一”的统一,“民族性”与“多样性”的共生共荣。


较长时间以来,《内蒙古当代文学概观》(1997),《达斡尔族诗歌研究》(2012),《内蒙古作家访谈录》(2020)等论著或开内蒙古当代文学史研究先河,或在共同体意识下观照人口较少民族文学的文体变迁,或在当代文学历史化潮流中占得地方文学史料积累的先机,已处于国内相关研究前列。


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蒙古作家培养机制研究。


总结七十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宣传部、文联、作协和相关研究机构、高校合力,在铸牢多民族作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形成的作家培养机制的优长及不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学教育在内蒙古大学是典型案例,其文学教育经验应被推广,并为构建共有精神家园贡献力量。作为“草原鲁院”,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内蒙古大学为内蒙古文坛培养了数代作家,形成了成熟、高效的作家培养机制。尤其是在铸牢少数民族作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效果明显,这对进一步引导创作有重要作用,同时更将带动内蒙古的文学教育和作家培养机制的调整。在这一方向也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亦与此相关。如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七十年代跨界文学刊物、跨界作家研究》,项目负责人为李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