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U剧影力

《窝头会馆》道具组“捡漏”记2016-05-17    贺伟劲

 捡漏,是一句古玩界的行话,说的是靠着非凡眼力,低价购入高价物件。因为普遍认为捡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行为,故而,北方的方言,用一个‘捡’来寓意它的难得。

 

 50分钟的颠簸后,树林掩映中的前桃花村终于出现在了前来捡漏的各位道具组成员面前,一进村,各位既没有寻秦砖汉瓦,也没有问琴棋书画,而是在各家各户问起有没有十几年前的生产、生活用具来。黑釉粗瓷的药罐子、柳条编的扫帚、穿底的笸箩一类在院角堆了不知多久的旧东西被小组成员们挨家挨户地搜寻出来,当成了宝贝。

 

 另外的一个几乎快要朽掉的旧蒸笼也是道具组眼里的宝贝,伊德日格向我们介绍说:“这个旧蒸笼好多年没用,放在后院里积满了灰,连住家都快忘了还有这么个‘宝贝’,但是吹吹打打,再拿水冲一冲,收拾出来正合适厨子王立本端着,端着它,王立本撞上私情,碰上伤兵,都是《窝头会馆》里的精彩镜头。”

 

 去“捡漏”,一双眼要识货,更要识人。在旧货市场和桃花村都没能找到褡裢、旧式单肩书包、棉袍,却在白璐璟四处探访下找到了会这些独门手艺的裁缝大娘。“漏”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回报,寻人比起寻宝,多了一分艰难,多了一分耐心耐心。

 

 都说“买的不如卖的精”,对“捡漏” 来说, 恰好相反——“卖的不如买的精”,这种建立在道具组全员对舞台和剧本的熟悉上。看似在垃圾堆里捡宝贝是件容易的活,可单单为了列出一份道具清单,道具组就分组分段在十几个夜晚里把原版话剧反复琢磨。从呼和浩特南的桃花村,到呼和浩特北的旧货市场,十几公里间反复来回,终于把道具渐渐集齐。“捡漏”之前,先把话剧看穿,脚底磨穿,“捡漏”真正是心到、眼到、手到的功夫。

 

 “漏” 无处不在,所谓垃圾都是不能恰当利用的资源。这次“捡漏”所得的种种道具,都将在舞台上为演员们的表演增添光彩,带领大家走进民国末年小小会馆里的大世界。

 

 

 

                                             “捡漏”成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