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至10日,上海大学副教授谢尚发应邀来内蒙古大学,为自治区第十二期文研班授课。谢老师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上海市华文创意写作中心副主任、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上海研究培训基地副主任,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当代文学批评与创意写作方面都有很深造诣。
7月9日,谢老师以《人工智能、后人类时代与文学的历史分期》为题,探讨了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当代挑战。讲座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作家群(如刘震云、莫言、贾平凹、迟子建等)切入,延伸至新一代八零后(如郭敬明、韩寒、双雪涛、笛安等)、九零后乃至零零后新人作家的创作实践和现实困境。谢老师指出,文学的历史分期不仅受前辈作家“影响的焦虑”驱动,更与时代政治、经济环境及社会思潮紧密相连。他特别强调,当代文学制度——包括组织管理、批评机制、奖励体系与稿酬制度——对文学创作具有深远影响。此外,谢老师还剖析了人工智能对文学创作的双重效应:既为创作提供新工具,又对传统写作模式构成挑战。通过分析素人写作现象(如范雨素《久别重逢》、王继兵《赶时间的人》等)和文学带货(如董宇辉与《人民文学》的合作案例),他呼吁创作者在文化产业浪潮中坚守文学本质,同时探索创新路径。
7月10日,谢老师以《刀郎与哪吒:新大众文艺、中国风格与文学世界》为题,从歌手刀郎的艺术转型切入,探讨了作家自我革新与时代结合的重要性。讲座以“中国气派”与“民族形式”为核心,援引柯仲平、毛泽东和陈伯达的论述,指出文艺创作应扎根民族土壤,反映社会真实生活,同时成为感召大众的武器。谢老师强调,文学创新需与古典传统对话,在全球化语境中构建独特的“中国风格”。他以刀郎的音乐创作为例,说明艺术家的华丽转身不仅是个体突破,更是时代精神的映射。讲座还深入分析了新大众文艺的崛起,探讨了文学如何通过跨界融合(如音乐、影视等)拓展影响力。
两场讲座围绕“文学的历史分期”与“中国风格”展开,以跨学科视角揭示了文学创作与社会、技术的互动关系。谢老师通过丰富的案例与理论分析,鼓励学员在坚守文学本真的同时,积极拥抱时代变革,探索创作的新可能。讲座不仅为学员提供了学术启发,也为当代文学的发展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