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日、3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艺术楼会议室举办研究生前沿学术讲座,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大先为学院师生开展两场讲座,讲座题为“文学记忆的多样性及其超越”与“北京书写与书写北京”。本次讲座由我院院长米彦青教授主持,刘大先研究员主讲。副院长刘志中、鄢冬与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博士研究生、文研班学员共同聆听讲座。
米彦青院长代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向刘大先研究员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刘大先老师对内蒙古大学的关心与关怀致以由衷的感谢。

第一场讲座从虚构文学、非虚构文学与重塑历史三个方面切入。首先从论文写作的角度谈起,从历史源流入手,强调论文写作需要“论从史出”,要求文章需要从具体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强调今人的研究需建立在前人研究之上。

文学是历史的抒写,同时,文学也是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学书写者内在于历史之中,因此,刘大先研究员强调,学术研究过程中需要从文学角度梳理历史,以达成文学与历史的参差互见,并以三个现象来举例说明该论点:以莫言、格非、张炜、王安忆等为例,谈论新世纪一批进入中老年的作家的泛历史意义的写作。以章诒和、齐邦媛、孙康宜、王鼎钧等为例,探讨“非虚构”类的回忆录热点问题。以泽仁达娃、叶广芩、林佩芬、铁穆尔等为例,谈论少数民族题材写作中的“重述历史”现象。

由上述现象导入话题“记忆与历史”,刘大先研究员认为,“历史”作为记忆的一种方式,需强调一般性的概括叙事,所以任何历史书写都需要对记忆进行化约式的叙事,这与它的对象,即那些历史事实的独特性之间构成了无法缓解的内在紧张。因而在“历史”研究和撰写中,想象力必不可少,但“历史”并非小说,它的想象应该如同数学家所具有的想象,是一种科学的想象,要建立在文献研究之上。由此而引起我们对历史真实性的反思。

第二场讲座从文学与社会、时代的关联切入,讲述时代变局下的城市书写(《子夜》)、欲望、身体与物化(新感觉派)、怀旧与文化主义(邓友梅、冯骥才)。并以林语堂、老舍、王朔、叶广芩、邱华栋等人为例,讲述北京的城市故事。

关于北京的文学书写和文化记忆已经积累久远、沉淀深厚。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记忆一层一层覆盖下来,也便成了一种不能承受之重。几代帝都、五方杂处、数族混居的北京,其中新旧融合,古今碰撞,中西会通的各类因子千丝万缕、交错纠结,让任何一个企图进入的人都不免心生敬畏。


刘大先研究员的讲座引发了到场同学的讨论兴趣和深入思考。在讲座的结尾,刘大先研究员为同学推荐阅读篇目,并对同学的疑问进行了细致的解答。两次讲座不仅开拓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别开生面的思想盛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