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下午,内蒙古大学北疆民族语言文化交融与传播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学术研讨会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分论坛于北校区学术会议中心6号会议室顺利举行。

本论坛由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米彦青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哲学部副主任、一级研究员刘跃进,西北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八届学科评议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浩,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第七、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杜桂萍,内蒙古师范大学敖其教授出席论坛并发言。我院党委书记张丽萍、副院长刘志中、副院长鄢冬、北疆民族语言文化交融与传播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冯文开及我院师生代表参加。

刘跃进教授针对青年学者如何开拓学术生涯提出中肯建议,他表示读书人要做到与时俱进,在学术道路上永无止境。不能抱残守缺,要因时因地因人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在反复追问“最困难的时候,怎么坚持下去;最迷茫的时候,怎么坚持下去;得意的时候,怎么坚持下去”中,追寻与坚守做学问的初心。

李浩教授从学科建设角度出发对我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提出建设性指导意见。他表示要坚持把高水平师资队伍作为支撑学科发展的第一资源。有计划地引进高水平人才,促进构建良好的学术竞争与研讨氛围,充分挖掘教师队伍的科研自主性,协助青年教师合理平衡科研与教学关系。在进行科研活动时不能将其“狭隘化”,对于教学研究的经验总结也是科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院应主动承办主持相应学科学术活动,综合性地培养发展学科建设经验与能力,将立德树人这个总目标在科学研究与日常教学中具体化地兑现,为学科建设发展夯实中坚力量。

杜桂萍教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列举诸多知名前辈学者的治学风范与学术贡献,指出要有选择性的进行特色学科建设与发展,优势学科先行发展。作为学科评议组专家,杜教授表示,部分少数民族文化、考古等冷门绝学与领域,学科评估体系存在一定的难度,学院要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学科建设策略安排。此外,她指出内蒙古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学术交流方面,“引进来”工作已经做的很到位,但同时也要注重“走出去”,教师要积极主动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开阔眼界,加强交流意识,增强与学界对话。最后,杜教授对于青年学者提出期望,要不畏艰难,勇于尝试,利用好现有的平台,在导师的引导下,结合个人不断的努力,合理规划研究方向与内容,并且做到为后续发展研究蓄力。

敖其教授指出,内蒙古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在田野调查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她认为民间文学研究要在特定文化语境中进行研究,是活态的研究,因此要不断进行新的资料搜集,田野调查是资料更新的必要手段,要加强此方面的实践活动。她同时强调在继承优秀传统学科建设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优势学科建设和特色课程建设,期望今后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课程建设、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米彦青院长做总结发言,表示在以后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中,一定会积极聆听并采纳各位学者与专家的意见与建议,结合内蒙古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特色与优势,利用好现有平台,积极主动的“走出去”加强与学界的对话,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守住求学问道的初心与使命。回顾学科建设发展的历程,我们要自信,同时也要自省。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把握当下,应是此次论坛的主要意义。最后,米院长对诸位专家学者的莅临指导表达了恳切感谢。
本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发展论坛的顺利举办,是学院主动作为、积极谋划,全力推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实现一流学科建设目标的重要举措。论坛明确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目标、建设内容和政策措施,为全面推进内蒙古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繁荣发展谋篇布局。相信内蒙古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一定能够在全体师生的奋斗下,在“双一流”学科建设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为内蒙古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乃至全国中文学科的发展建设、学术传承、人才培养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