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第六期文研班系列讲座之二——从《毛乌素绿色传奇》看民族文学创作

作者:张雨蒙发布时间:2015-03-31浏览次数:

    2015年3月30日上午,内蒙古大学第六期文研班暨文学创作高级研修班于主楼0604教室举办了“从《毛乌素绿色传奇》看民族文学创作”的专题讲座。


    本次讲座力邀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肖亦农主讲。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系系主任高建新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内蒙古大学第六期文研班全体学员以及学院部分本科生共同参加、聆听了本次讲座。


    《毛乌素绿色传奇》是肖亦农先生2014年的又一力作,从原始人类文化遗迹入手,描绘了毛乌素沙漠的自然生态变迁,人文景观的发生、发展,展示了历史上鄂尔多斯高原的荒漠化过程,反映了鄂尔多斯乌审旗人民几十年治理沙漠、征服沙漠、建设绿色乌审的发展历程,该作品也获得了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


    讲座中,肖亦农先生分别从“剪裁生活”、“个性创作”、“回顾家乡”、“人物塑造”等方面深刻精妙地阐释了作家创作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他结合《毛乌素绿色传奇》的成书历程向学员们展现了自己对待草原文化的深切热爱与坚定执着,并提出了“一颗心,就是一个世界”的创作理念,引起了学员们的共鸣。


    肖亦农认为,一个作家应该善于贴近生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创作领导,并能通过文学的笔触“剪裁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个人独特气息的文学作品。讲座中,肖亦农以路遥著作《平凡的世界》为例指出:“剪彩生活并不意味着完全依赖生活,应在描写细碎生活的同时重视精神世界。只有将生活溶于精神领域,才能够令作品深刻并且拥有活力”。


    就创作态度层面而言,肖亦农提出了“敏感度”、“坚韧性”、和“想象力”三要素。他强调,作家要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坚定自己的文学追求并能合理运用个人想象力。他坦言:“或许在现实生活,我们如蝼蚁一般卑微渺小、为生奔忙,但在文学的世界里,我们就是拿破仑、是凯撒大帝、是成吉思汗……”在场学员无不动容称赞。


    此外,肖亦农先生对学员们进行文学创作提出了具体化建议。他指出:大情怀方能出大作品,一个作家首先应是地域文化的作家,而后才是全人类的作家,尽管身份是地域的,但心灵则是无局限的;要在生活中培养大情怀,将草原文化内化于心,端正创作态度,形成创作风格,扎根草原文化,再创草原经典。


    最后,肖亦农先生就“如何培养文学情怀”以及“《毛乌素绿色传奇》创作感受”等问题和学员们展开了讨论。

 

 

 

 
 著名作家肖亦农做讲座  学院汉语言文学系系主任高建新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内大主页 |  内大新闻网 |  内大招生网 |  内大就业信息网 |  内大研究生院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内蒙古社科规划网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锡林郭勒南路49号

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蒙ICP16002391号-1

内大文新

IMU青春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