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风采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生云扎布参与导演的纪录片《纽带》正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作者:发布时间:2015-05-21浏览次数:

  云扎布,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8级本科生,2011年赴北京大学交流学习。曾任校电视台主持人组组长、节目部部长,主持各级大型学生活动20余场。在校期间,获得国家级奖励1项,自治区级奖励3项,校级奖励5项,院级奖励2项,社会奖励1项。

 

  2012年任中央电视台首档解读微电影文化的栏目《微影天地》编导、总撰稿。2013年开始从事纪录片创作,担任CCTV9八集大型纪录片《纽带》编导、美术、俄罗斯摄制组制片;孔子学院总部/CCTV9六集大型纪录片《孔子学院》导演、撰稿,埃及、马达加斯加、玻利维亚摄制组导演、制片;中国教育电视台大型纪录片《热爱纪录片的人们》后期;大型纪录片《他者的中国》撰稿;贵州宣传片《多彩贵州》分镜师等。

 

 

给汉学家画像

——《纽带》导演手记

  《纽带》,初听这名字,似乎很难把握片子要讲什么。所以每每约专家采访,或者给亲朋好友介绍时,总要“转述”阐释为:讲“海外汉学”的片子。而这样一来,大抵又不得不解释下什么是“汉学”……学术循环,无穷匮也。一觉书斋气浓厚,二觉好生隐晦——此处应有弹幕:无趣的谈资,你们这名字还真给聊天拖时长啊!

 

  言归正传。时间到了2013年的尾巴,据传急着播,所以大规模的剪辑制作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不舍昼夜。然而就在此时,还存在“缺医少药”的情况:这个画面没有,那个采访没说,等等。其中,很迫切的一个问题,就是不少故事主人公没有适用的影像资料。怎么办?画。把没有的画出来,把模糊的画清楚,把年迈的画年轻,把青春的画老朽……而这个“重任”的一部分,也意外地落在了我身上。

 

  2014年,元旦,网购的画板、纸、笔到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五十多根不同型号的笔一字排开,十平米见方的小屋显得更加拥挤。就这样,带着大家的信任,已经辍笔八年的我,在新年头一天,重新拾起了画画的“童子功”。自此,白天公司剪,晚上回家画,就成了随后两个月工作的基本节奏。

 

  给汉学家画像,这是一项多么高尚的工作。因为通过前前后后数月的深入了解,甚至住他们住过的城,走他们曾走的路,翻看他们那些带着岁月沉香的书稿,了解越深,钦佩也就越多,能为这样一群有着特别情怀的人画像,自然是幸运的。不同于拍摄、结构、剪辑这些人的故事,画,需要直面,直面他们的眼、耳、口、鼻,直面他们的高、低、胖、瘦,这就要在了解的基础上去体会,去想象,去丈量,去描摹,而在这个过程中,一笔一丝的把握,你都能感受到流露于这些汉学家眉宇间浓浓的“中国气”,像孔飞力、像阿列克谢耶夫等等,虽然都典型的欧洲模样,高高的鼻梁,深深的眼窝,但眼神似乎都是儒家式的、诗意的、平和舒缓的,或许不用多问,透过那双眼睛,你就能知道他和中国必定有着某种关联。

 

  给汉学家画像,需要表达这种关联,需要丝丝入扣,需要超写实主义的精致。而现在回看,整个《纽带》这部片子,又何尝不是在“给汉学家画像”,只是它不是某个具体面庞的描摹,它是速写,是一个个汉学家所历中国事的速写,是一部群星璀璨的汉学研究史的速写,在苍茫的史料和现实故事间,撷取一二,然后要处着力!在这场速写中,或许我们还不是合格的画家,这个故事那么大,谁说我们一定抓住了重点呢?努力吧,青年!

 

云扎布

2015年3月24日

 

                         

                         

云扎布 

拍摄现场

 

内大主页 |  内大新闻网 |  内大招生网 |  内大就业信息网 |  内大研究生院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内蒙古社科规划网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锡林郭勒南路49号

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蒙ICP16002391号-1

内大文新

IMU青春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