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2024-07-10    文字:杨艳如 孙爽 图片:王淏

2024年7月9日上午,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顺利开班。本届高研班由中国民俗学会和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疆民族语言文化交融与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和文哲学部主任、内蒙古大学北疆民族语言文化交融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朝戈金教授,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叶涛教授,内蒙古大学副校长达胡白乙拉教授,内蒙古大学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崔荣教授,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米彦青教授出席开班仪式。开班仪式由米彦青教授主持。本次高研班学员有40余名青年教师,主要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25个高校和科研机构。




达胡白乙拉教授致开幕词,他首先对远道而来的专家与青年教师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了内蒙古大学民俗学、民间文学专业的悠久历史和学科建设优势,并表示此次高研班的举办,恰逢“民间文学”时隔27年再度荣升为二级学科的历史时刻,这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崇与传承,也是对民俗学与民间文学学科未来发展的期许与挑战。



叶涛教授发表致辞,代表中国民俗学会,向授课专家、学员以及内蒙古大学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回顾了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百年发展历程,着重指出举办高研班旨在为青年学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培养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青年骨干力量,助力青年学者的成长。叶涛教授希望高研班学员珍惜本次机会,遵守班级纪律,共同度过为期一周的美好时光。



朝戈金教授发表致辞,他回溯了个人与内蒙古大学的深厚渊源,表达了对内蒙古大学的深挚情感,并以半个主人的身份,对与会专家和学员表示欢迎。他通过分享自己青年时期参加过的大连、芬兰两次暑期高研班的经历,强调高研班对其学术轨辙转变的巨大影响,进而突出了高研班对提升个人学术能力的重要意义。最后,朝戈金教授回顾了内蒙古大学创校以来的光辉历史,希望内蒙古大学的学科发展能够迈向新的台阶,再创辉煌。



米彦青教授作总结致辞,表示继复旦大学和云南大学之后,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与北疆民族语言文化交融与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中国民俗学会主办本届高研班,深感责任重大。她指出,相较中国语言文学的其他二级专业而言,民俗学、民间文学具有较强的具身性,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在此碰撞思想,本身就是一次具身的学术体验。她期望通过本次高研班的学术舞台,每位学员都可以共同探讨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前沿议题,分享教学心得与科研成果,携手推动这一学科的蓬勃发展。



开班致辞结束后,与会的各位专家与学者移步至民族博物馆楼前合影留念。

本届高研班邀请了朝戈金、金泽、刘晓峰、康丽、敖其、毛巧晖、巴莫曲布嫫、王加华、冯文开、李刚、叶涛、施爱东和陈泳超等十三位教授授课,课程涵盖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多个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口头诗学、宗教学、神话学、岁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史梳理与反思、饮食民俗、图像民俗学、仪式文艺、民俗学学科建设及信息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学术研究的“学”与“术”等。本届高研班不仅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也为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