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研讨课是我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学内涵建设水平的新举措,是2015版培养方案中新增的教学内容。新生研讨课的设立,旨在帮助大一新生完成由中学阶段向大学阶段的顺利过渡,在交流讨论中启发学生专业探究的兴趣,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我院的5门新生研讨课由资深教授及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担纲主讲,一经推出,便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同学们说:“告别三点...
为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建立更加科学完善、反映时代特征、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015年11月14日,学院召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论证会。论证会邀请的专家有: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副院长李洪岩教授,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资深播音员、主持人张平、刘凤至和朱郁胜老师。这些专家或为人才培养的行家里手,或为有着丰富从业经验、在我院从事专业课教学的外聘教师。...
11月10日上午,2014级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会在学院会议室召开。四位导师研究生导师高建新教授、魏永贵教授、米彦青教授、赵延花副教授及2014级、2015级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上,2014级各位学生就个人所选毕业论文题目做了相关报告,四位导师就论文逻辑结构、论述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修改建议。该届学生毕业论文所选题目涉及《诗经》颂祖诗研究、唐诗“苔藓”意象研究...
为切实提高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增加本科生对外访学经验,2015年10月15日上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于主楼阶2B召开了本科生创新基金及对外访学经验交流会。 活动由学院副院长米彦青主持,张丽萍副院长、高建新教授、刘寒娥教授、王芳教授出席会议, 2014、2015级全体本科生参加了本次交流会。 王芳教授为大家介绍了本科生创新基金的申报流程并对我院对外访学工作做了详细说明。她强调,创新基金的选题应考虑自己的...
新学期伊始,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积极推进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文件精神,2015年9月12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南校区艺术楼会议室举行了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魏永贵教授、副院长米彦青教授、资深教师高建新教授以及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的全体教师参加了会议。 会议还特别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党委书记、《文学遗产》杂志的主编刘跃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
2015年9月23日下午,新华社内蒙古分社新闻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润光、舆情监测与智库编辑部副主任李晋生一行来我院洽谈舆情监测与研究合作实践合作事宜。我院副院长魏永贵、张丽萍,新闻系教授、移动采编实验室负责人刘寒娥,编辑出版学教师、数字出版实验室负责人塔娜参加会议,初步拟定了我院新闻系与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舆情监测与智库编辑部的合作方案。 张润光副主任首先在舆情与智库的信息搜集、整理、分析、研判,...
5月15日上午,风和日丽,在内蒙古大学南校区主楼前,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师生共同见证了无人航拍机的“首秀”。 经过机器检查、电池充电及设备调试等前期准备工作,11时36分,在同学和老师的期待下,航拍器顺利起飞,飞向广阔的蓝天,飞过鼓掌的观众,在场师生激动地向航拍机招手欢呼。11时41分,第一架航拍器完美降落。之后,其他几架无人航拍器携带摄像机成功升空,以一种飞翔的姿态,从高空俯瞰美丽的校园。 现...
2015年4月21日,内蒙古大学校党委书记朱炳文,副书记李延俊,副校长张吉维,纪委书记李秀良,党政办主任赵东海等一行在我院副院长魏永贵、吴栓虎,团总支书记张莉等的陪同下来到了新闻演播大厅视察指导工作,对学院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新闻演播大厅使用情况等做了深入了解并提出了指导意见。 学院副院长魏永贵、吴栓虎对现阶段新闻演播大厅的使用情况作了具体介绍,着重强调了新闻演播大厅在新闻系学生实践能力、业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音频技术日趋成熟和完善,数字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由于数字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数字电视、影视、动画、游戏等都给从事数字音频技术的专业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了引进前沿数字音频科技技术,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2014年我院投资79.68万建成了集播音练习、录音实训和后期制作与一体的综合实验室。2015年3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特邀承建公司在主楼录音棚举行了为期...
2015年4月7日至10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闫伟华、高欢欢赴京参加了为期四天的无人机飞行训练,北京蓝天飞扬公司提供相关训练指导。此次培训,旨在提升我院移动采编实验室无人机操作与使用,为今后的实验教学工作提供指导。 为期四天的飞行培训分为两部分。4月7至8日进行理论和模拟飞行学习。理论学习包括无人机构造、基本飞行知识和地面基站建设等,使飞行人员更好地从理论上认识无人机的构造原理和基本飞行安全问...